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12:52:00
2024年5月,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在酉阳调研时强调,要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推动生产与科研相结合,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一批主导产品,有效带动农特产品整体发展,更好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聚焦促进群众增收这一目标任务,近年来,酉阳立足资源优势,突出“高山、生态、有机、绿色、安全、健康”等核心要素,打好“生态牌”,突出差异化,全力打造“酉阳800”区域公用品牌,坚持“原生态”生产、“高品质”加工、“好口碑”销售,以品牌引领构建覆盖全县域、全品类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找到了山区农业产业困境逆袭的路径和实现产业富民的新密码。
数据显示:2024年“酉阳800”区域公用品牌累计授权企业68家,品牌产品达50类353款,激活2150家涉农企业、278个村集体经济,品牌系列产品年销售额达21.8亿元。
如何破解山区农业困境?
酉阳地处神秘的北纬28°黄金线,森林覆盖率达64.5%,年平均气温15.2℃,平均海拔800米。显著的立体气候,不仅孕育出了多样的生态资源,也筑牢了酉阳传统农业大县的发展基石。值得一提的是,800米等高线上云雾缭绕,负氧离子浓度是国标Ⅰ级的7.4倍。土壤pH值在5-6之间,且富含锌硒等微量元素,昼夜温差高达13.8℃,刺激作物产生更多氨基酸和多糖。
好山好水好生态,是酉阳最宝贵的财富和最优势的资源,孕育出多样化的高山优质生态农副产品。尽管优势明显,酉阳传统山地农业却普遍面临好产品难以换来好收益的困境。
菖蒲大草原下的花田乡何家岩村,土质富硒、光照充足,产出的大米滑而不腻、质白如玉。从唐宋起,历代朝廷都把花田大米定为“贡米”。到了上世纪末,没有了市场需求的刺激,“贡米”丢失了市场。稻农何绍华回忆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水稻卖不出钱,村里留不住人,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村里的田好多都撂荒了,看着特别可惜。”
与花田乡一山之隔的宜居乡,宜居“贡茶”也曾面临同样的困境。宜居茶源于唐朝,在明、清土司治理时期曾作为贡品进献皇宫。多年来,由于茶叶品牌杂而乱,加上无序竞争,导致宜居茶叶在外名气不高、市场竞争力弱。
这些“贡茶”“贡米”何以丢了名分、失了市场?山区农业往往存在附加值低、规模小、布局散、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加上酉阳大山区、大农村的区位条件,没有品牌带动基地化种植、标准化加工、市场化营销,依靠传统粗放的生产模式和单打独斗的小农经济,好产品很难走出大山。
如何把分散的资源统筹起来,推动山地农业从“望天田”到“科技园”、从“提篮小卖”到“云端订单”的深层变革,让生态资源加速变现,成为乡村振兴进程中摆在酉阳面前的重大课题。
酉阳好物抱团闯市场
找准“山的价值”,用好“绿的优势”。2023年3月21日,“酉阳800”区域公用品牌在北京发布。
作为强县富民现代化的最新探索,“酉阳800”为全县高品质农产品赋予统一的身份标签,带领酉阳好物抱团闯市场。品牌一经发布,茶、米、油、蜜、青蒿、酵素等拳头产品迅速火爆出圈。
“以前品牌在外知名度有限,宜居茶的消费群体主要覆盖在酉阳及周边,很难销售到更远的地方。如今大不同,依托‘酉阳800’区域公用品牌打开了知名度,宜居茶不仅卖到了北京、上海,甚至走出国门。”谈及宜居茶的发展历程,制茶技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冉金成激动地说,“过去是‘单打独斗’,如今是‘抱团发展’,借船出海的宜居茶前景更加广阔!”
品牌带动下,花田“贡米”也种出了新花样,取得了好收成。连续两年,何家岩村的稻田通过“云认养计划”搬上“云端”,远在千里之外的网友通过手机就能实时观看稻米生长全过程,体验从插秧到收获的农事之趣。昔日“贡米”再次出圈,最高每斤卖到了20多元。经过建设“酉阳800”产品直供基地,2024年,“云稻米”模式在全县推广,覆盖13个乡镇3万亩稻田。
如今,依托“酉阳800”区域公用品牌,酉阳涉农市场主体通过纵向延伸、横向融合,已构建起国资国企示范、龙头企业引领、小微企业参与的产业联合体,传统农业实现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产业重构。不仅如此,酉阳还面向有机耕作者和农业生产个体,成立“酉阳800”生态农人联盟,倡导“有机耕作、绿色生产”,连接带动分散的小农户,探索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运作、机械化作业、社会化服务,形成全域一盘棋的农业产业发展新路径。
据统计,通过品牌聚合,“酉阳800”已授权品牌使用企业68家,开发系列产品50类353款,促进全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6%。
走出“靠天吃饭”困境
作为“酉阳800”区域公用品牌主推产品之一,酉阳油茶最早的栽种历史可以追溯至1500年前,在缺衣少食的年代,山茶油是重要的油料来源之一。但由于缺乏管理,收成多少全凭“老天”说了算。
如今,酉阳茶油已经走出“靠天吃饭”的困境。在泔溪镇太平村油茶苗培育基地,一排智慧大棚引人注目。走进一瞧,各类设施正模拟气温、湿度、光照,种苗上还悬挂着“国家油茶科学中心”的身份牌。在这里,科研人员通过人工干预模拟、观察不同品种苗木在不同海拔、温湿度、光照等自然条件下的生长状况,从而研究出适合不同气候条件和区域环境的油茶品种。
“基地占地2300余亩,是全国规模最大、技术力量最雄厚、智能化水平最高的良种油茶育苗基地。”武陵山油茶研究院院长程华介绍,2019年以来,酉州油茶科技有限公司组建了以国家油茶科学中心首席专家姚小华为首的专家技术团队,通过物联网数据采集、标准化精准管理,开展科技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致力于培育出适宜武陵山区的地方品种。目前,已实现年育苗2000万株,年种苗销售达6085万元。
从“靠天吃饭”到“靠技增收”,发生跃变的不仅仅是油茶产业。走进青华林场庙湾管护站,一排排智慧蜂箱将传统养殖技术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实时呈现蜂箱内的温度、湿度和蜜蜂活动数据。这些数据传输至综控平台后,技术员通过手机就能实现蜂群监控、远程诊疗、智能预警、蜂场互动等操作,不仅让养蜂更智能,还为蜂蜜产品追根溯源提供了数据支撑。
在花田乡花田村,一根鲜食玉米也蕴含着“技术密码”。来自市委办公厅驻花田乡帮扶集团的花田村驻村第一书记付忠军,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创新性地将其与肉牛养殖相结合,打造出了“玉米——肉牛”种养生态循环产业链。
“现在鲜食玉米亩产量翻了一番多,每亩能产2400斤到2500斤!”花田村党支部副书记齐书安兴奋地说,在付忠军的带领下,鲜食玉米产业迅速在花田村推广开来,种植面积达到了2.88万亩,年产值超过了8000万元。
近年来,聚焦标准化生产、基地化管理、数字化溯源,酉阳充分依托中组部博士团、国家科技特派团、市级科技特派员、本土农业专家四级联动,推进生产基地智能化标准化改造,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推动传统农田变直供基地,传统粗放变精耕细作,让“大山货”的“含金量”越来越高。
如今,“酉阳800”已建立起从种植到加工、从农田到餐桌的全流程可溯源体系,实现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界定。未来,“酉阳800”还将不断完善直供基地建设、质量标准、安全监管、认证与检验检测、产品溯源、准入退出、品牌营销、知识产权保护等十大体系,让“酉阳800”成为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代名词。
做深做实“土特产”文章
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增收。
当前,以“酉阳800”为品牌引领,酉阳已建立起以油茶产业为主,有机稻、茶叶等为辅,其他特色产业为依托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县农业产业基地达140万亩,其中油茶36.3万亩、茶叶9.6万亩、有机稻26万亩,培育涉农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村集体经济组织等4650家。
“过去两年多的实践证明,通过持续打造‘酉阳800’区域公用品牌,品牌内涵更加丰富、筋骨更加强壮、运转更加高效、能量有效释放,已经成为酉阳全域农业的新质生产力和县域经济的新引擎。”县农业农村工委书记冉玉峰坦言,酉阳将积极融入全市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做深做实“土特产”文章,进一步夯实“酉阳800”品牌底座,加快形成全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生态圈,全力推动酉阳现代山地特色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从“镐锄镰犁”到“云上智农”,“酉阳800”揭示出山区农业现代化的深层逻辑:农业现代化不是改变山的形态,而是重构山的价值;既要突破地理环境约束的“硬壳”,更要打破思维定式的“软茧”。
品牌强农,质量兴农。期待酉阳高山经济“破茧成蝶”,加快走出一条山区、民族地区强县富民的现代化新路子。
上游新闻 谭柯 实习生 邓梦莲 通讯员 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