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09:41:00
作者:雷军艺
走进弥勒市福城街道章保社区小河边村,阵阵浓郁的玫瑰花香扑鼻而来。村内加工厂里,娇嫩艳丽的墨红玫瑰被村民们整齐码放,即将进行冻干处理。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小河边村宛如一颗璀璨的新星,不仅书写着村民们的“玫”好人生,更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基层社会治理成效如何,基层干部起着决定性作用。2013年,小河边村9户党员干部和4户群众代表率先引种鲜食玫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宛如一盏明灯,照亮村民们的致富路。此后,玫瑰种植面积从最初的星星之火,迅速发展成如今3500余亩的燎原之势。如今,95%的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创业、就业,人均年收入突破6万元 。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也为社会治理筑牢物质根基。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加强基层监督则是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村务监督委员作为监督保障村级权力运行,维护村民合法权益的重要力量,在玫瑰花产业的各个环节发挥着关键作用。村务监督委员对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项目建设、资金使用等环节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监督,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不仅促进乡村治理规范化、民主化,也增强了村民对村庄的信任和归属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挥监督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推动监督落地,让群众参与到监督中来。”群众当家,正是小河边村治理的关键所在。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下,小河边村构建起“支部引领+集体监督+合作社主导+农户参与”的发展模式,让村民对村庄事务有了更多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村民们从“旁观者”变成“规划师”,积极参与村务管理,基层治理便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如今,小河边村形成了玫瑰种植、加工、销售、农文旅为一体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格局,玫瑰花产业综合年产值近亿元。这个滇南村庄的“玫”好故事,诠释了基层治理并非冰冷的制度堆砌,而是充满烟火气的生命共同体建构。当党建红线串起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基层监督体系不断完善,让每个人都能在共同体中找到归属,产业发展与社会治理相互促进,为破解“最后一公里”治理难题提供了生动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