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8 18:50:00
本报讯 4月2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以《剪纸艺人王银凤:一剪一刻皆是创新空间》为题,讲述太原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银凤将创新理念和作品设计融为一体并实现活态传承的故事。
报道介绍,太原剪纸2021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用剪刀勾勒轮廓,局部细微之处再用刻刀精描线条——这就是太原剪纸的独特之处,整体有着北方剪纸的宏大气势,但每个局部的人物、景物又细致生动,颇有南方剪纸精巧的韵味,写实而不拘泥,夸张而不变形。”王银凤说。
报道讲述,大学毕业后,王银凤从事会计工作。一次,朋友去加拿大看望女儿,想带些剪纸送给外国友人,王银凤便剪了一沓十二生肖的大红色剪纸。朋友回国后,再次找到王银凤:“剪纸都被抢没啦,他们特别喜欢,能不能再剪一些带出去?”见剪纸作品被外国友人和海外华人认可,王银凤难掩内心的激动,决定将儿时的爱好,慢慢发展为一项终身的事业。“一刀一剪都是生活。”王银凤相信,只有让太原剪纸融入生活,在创作过程中,充分考虑每一类作品的客户群体、应用场景,适应当代的审美变化,才能实现真正的活态传承。
当下,人们贴窗花的需求量虽有所减少,但日常的家居装饰需求一直在,于是挂在沙发后的画框、桌面上的摆台,或装裱成易于携带、悬挂的卷轴产品应运而生。随着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爆火,王银凤根据原型进行再创作,剪出的画框摆台等文创产品,被迅速抢购一空。
怎样最大化凸显古老非遗的收藏性?王银凤决定走高端收藏品路线,做剪纸仿古名画。如今高悬于工作室内的第7版《清明上河图》,用了整整3年才创作完成。王银凤深知,只有让自己满意的作品,才能经受住市场的检验。
从2013年起,王银凤便与山西省内中小学、太原市小店区文化馆等多家单位达成合作,让太原剪纸走进课堂,一教就是十多年。除此之外,王银凤还带领自己的十几名徒弟进入课堂,接力推动剪纸进校园。“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穿越时空,让后人能通过太原剪纸感知我们当下的生活状态。”王银凤说。(李晓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