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遗景迈丨南座佤族鸡肉稀饭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1:18:00    

南座,是世界文化遗产地景迈山的其中一个村落,隶属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景迈村,常住人口以佤族为主。这里静守着一份世代相传的味觉密码——佤族鸡肉稀饭。它不仅是一碗稀饭,更是一曲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山林诗篇,是佤族同胞用烟火气书写的生活智慧,更成为旅人景迈山之行不可错过的“味觉朝圣”。



晨曦初破,雾霭缭绕的景迈山如同一位羞涩的少女,轻轻掀开神秘的面纱。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佤族同胞用最质朴的方式,将自然的馈赠转化为餐桌上的艺术,这道佤族鸡肉稀饭便是这份艺术中温柔的一笔。它不仅是佤族文化的缩影,还是世代智慧与自然的和谐共鸣,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温暖纽带。


现在,请跟随小编

走进一场味蕾与灵魂的双重盛宴——

探索景迈山南座佤族的传统美食瑰宝

佤族鸡肉稀饭



食材溯源


它,始于一次简单的邂逅——鸡,散养于茶林山林间的佤山土鸡,啄食虫草,肉质紧实鲜甜,与舌尖的接触,便是对大自然最直接的颂歌;米,取自田间地头饱满的稻米,粒粒浸透雨露阳光,在山泉水的滋润下,静待一场味蕾的觉醒;水,采自景迈山千年古茶林下的清泉,甘冽如诗。它们,在佤族阿哥阿妹的巧手下,演绎了一场关于味道的“传奇故事”。



灵魂之料



佤族秘制香料“舂辣子”——将烘烤过的生姜、大蒜、苤菜根放入木臼舂捣,加入盐和味精,辛香中裹挟草木芬芳,是唤醒稀饭风味的点睛之笔。佐料则是来自大自然的原生态食材,是普洱人的独特母胎味蕾:香茅草、大芫荽、香菜、香料、薄荷、苤菜根、茴香、草果、小米辣、生姜、大蒜、盐、味精、草果粉、花椒粉、糊辣椒粉。



罗锅密语



黑色的罗锅是佤寨厨房的“信物”,沿口裂痕和锅边厚实的层层黑印里沉淀着佤族同胞的“火候记忆”。将土鸡冷水下锅,待火苗转为琥珀色时,将整鸡浸入清泉,任水纹在罗锅里舒展成山峦的褶皱。

制作时,火候是关键,耐心是灵魂。佤族阿哥阿妹遵循祖辈技艺用柴火和罗锅熬制。罗锅中,米与清水细火慢熬,待米粒绽开如云絮,加入手撕土鸡肉。柴火灶上的咕嘟声里,米香与肉香缠绵交融,最后撒入灵魂佐料,一搅一拌间,稀饭浓稠如乳,金黄透亮。米糯、肉鲜、汤醇、辛香、回甘,多味一体,暖透肺腑。这过程,仿佛是一场无声的仪式,是对祖先智慧的致敬,也是对生活的热爱与敬畏。



味觉古诗



当一碗热腾腾的鸡肉稀饭摆在你面前,那金黄中透着乳白的色泽,如同初升的太阳洒在山巅的第一缕光芒,温暖而诱人。轻轻舀起一勺送入口中,先是米香的绵软,随后是鸡肉的鲜甜,最后是汤汁的醇厚,3者完美融合,仿佛将整个景迈山的灵秀与佤族同胞的热情,都凝聚在了这小小的一碗之中。

这碗稀饭里煨着割不断的情怀——鸡是行走的茶山,米是落地生根的云,而慢火熬煮的,是阿佤人用年月丈量天地的古老智慧。当最后一丝炊烟融进景迈山的暮霭,锅底沉淀的是南座佤寨用火与时间写就的“味觉古诗”。



这不仅仅是一顿饭,这是一场关于味觉、视觉乃至心灵的旅行。它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了一丝宁静,仿佛能听到山林间的风声、鸟鸣,感受到那份来自远古的呼唤,提醒着我们不忘初心,珍惜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

若你踏入景迈山的蜿蜒弹石路,循着炊烟走进佤族木楼:火塘边,铁勺轻搅罗锅,热气蒸腾间,阿哥阿妹的笑意里藏着故事;捧一碗稀饭,佐以酸脆腌菜、火烧辣椒,舌尖是山野的狂野与温柔。这一口,是佤族同胞对土地的深情,也是时光慢熬的诚意。一碗稀饭,千年风土。朋友,来趟景迈吧!让胃与灵魂一同皈依自然。


来源: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 周晓莹/文 周晓莹、 徐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