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亨县:“四位体系”构建关爱矩阵,点亮青少年成长之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3 22:15:00    

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册亨县关工委积极作为,紧扣各级关工委会议精神要义,以创新之姿探索出 “四位一体” 工作体系,推动全县关心关爱工作迈向新高度,为青少年的成长成才铺就坚实道路。

“铸魂工程”:夯实精神根基,培育时代新人

册亨县组建了一支由 126 名 “五老” 人员构成的宣讲团,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5 周年的契机,踊跃开展 “老少同声颂党恩・携手奋进新征程” 教育实践活动。2024 年以来,16 场主题教育宣讲如春风化雨,滋润了 1.5 万人次青少年的心田。县关工委名誉主任朱崇光主持的 “深入学习党史传承红色基因” 进校园 “十二讲”,更是让 8000 余名学生坚定了理想信念。

册亨青少年参加“长征路上·‘桥’见未来主题研学活动”张文飞 供图

依托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优势,册亨县在纳福街道打造了 “布依文化传承基地”。布依戏、刺绣等非遗兴趣小组蓬勃发展,培养出 150 余名青少年传承人。11 本校本教材《布依民族文化》等融入日常教学,惠及 1.5 万名学生。在 2024 年全州布依刺绣技艺暨创新创业大赛中,册亨县青少年斩获佳绩,尽显文化自信。

法治精神护航行动同样扎实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建成,“模拟法庭 + 小小法官” 实践模式别出心裁。24 场法治讲座让 8000 余名学生增强了法治意识。“法治副校长 + 五老调解员” 机制与青少年维权工作站的设立,成功调解 3 起校园欺凌事件,助力 8 名问题少年重回正轨,提供法律援助 60 余次。

“润心工程”:完善服务体系,关爱青少年成长

在百口小区试点的 “大手拉小手” 成长伙伴计划成效显著。由县关工委 “夕阳红” 老年志愿者、政法系统 “五老” 队伍组成的 3 支服务队伍,开展 “1 对 1” 课业辅导、心理疏导等贴心服务。58 场活动服务了 2256 人次青少年,150 名留守儿童学业成绩得以提升。退休干部罗建达牵头的布依文化传承小组,培养出 12 名非遗传承人。

针对搬迁青少年心理适应难题,心理健康服务站及时搭建 “阳光平台”。“阳光成长” 行动覆盖 4000 余名学生,“亲情电话”“代理家长” 机制为 300 余名留守儿童架起沟通桥梁,心理问题干预有效率高达 92%。

特殊群体关爱工作也毫不松懈。全县建立留守儿童动态管理台账,“三包一” 精准帮扶机制(1 名社区干部 + 1 名志愿者 + 1 名医生)温暖人心。2024 年以来,120 余次上门服务、6 万余元助学金发放,助力 32 名困境青少年完成学业。联合慈善组织开展的 “微心愿” 活动,满足了 60 余名留守儿童的个性化需求。

“赋能工程”:培育实践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教育系统关工委牵头建成青少年劳动教育基地,“小农夫”“小工匠” 等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册亨县民族中学的 “农耕文化区” 让学生每周都能实操农业生产技能;纳福新城区、纳福街道及百口乡等地的青壮年在布依刺绣工坊实践,人均月增收 300 余元,学艺增收两不误。

在志愿服务方面,县关工委带动组建 “红领巾志愿者”“小橘灯” 服务队,18 场志愿服务活动让 600 名青少年在实践中强化了责任担当。高洛街道青少年成立的垃圾分类宣传队,带动社区居民参与率达 95%,“环保小卫士” 等先进典型不断涌现。

“红色研学 + 非遗体验” 精品线路的开发为青少年拓展视野格局。18 场研学活动,6000 余名青少年赴册亨县冗渡镇坛坪村红军战斗遗址、红军纪念馆等地,沉浸式体验深化了他们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认同。

“聚力工程”:构建育人共同体,汇聚关爱力量

册亨县全面完善、新建 “银发工作室”“五老调解室”,基层 “五老” 凭借威望、经验和政治优势,积极参与基层矛盾纠纷调解。一年来,47 起矛盾调解、28 场政策宣讲彰显了 “五老” 的重要作用。退休干部组成的 “银龄帮扶队” 结对帮扶 150 余名特殊家庭儿童。

“三社联动” 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县工委联合团县委、县社工部等部门,引入向日葵公益等社会组织,实施 “青禾成长” 等公益项目,撬动 50 余万元社会资金。与 “大山小爱” 项目合作,为特殊家庭儿童提供个性化服务。

数字赋能为关爱工作增效。册亨县高洛街道试点开发的 “一老一小” 智慧服务平台,集成多项功能,1500 余名注册用户、1200 余条服务诉求处理,实现了关爱服务的精准化、智能化。

册亨县的 “四位体系” 新模式,正持续构建着关心关爱青少年的全新格局,为青少年的未来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匡奇燃

编辑 段源兴

二审 宋洁 张恒

三审 陈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