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18:12:00
城乡融合发展,是指在社会生产力充分发展条件下,由制度变革、技术进步、需求增长、文化创新等共同引致,城乡之间融为一体的良性发展态势。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着重指出,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始终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并明确提出以县域为关键依托,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共进。在此背景下,党建联合体作为制度创新的重要载体,通过组织联建、资源整合、机制创新,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县域包括城镇和乡村两种社会形态,城镇作为非农人口聚居的经济中枢,具有要素集聚与辐射功能;乡村作为农业生产与生态涵养的主体空间,承担着基础性保障作用。两类空间在县域范围内形成“半小时经济圈”的独特优势,城乡互动愈发频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好“关键一环”作用。而党建联合体作为基层党组织在强化自身建设后,通过联建共建形成的联合党组织,是全领域基层党建融合发展的组织架构。它突破了传统行政界限,构建了“核心引领、多方协同”的组织体系。其核心优势在于,能将零散的党建资源整合为系统性的发展动力,并通过制度设计达成资源整合与功能增效。党建联合体主动突破“就城市抓城市、就农村抓农村”的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精准开展城乡党组织联建共建,形成党建引领发展合力,为促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注入动能。
从理论逻辑来看,党建联合体促进城乡要素流动有着深厚根基。地域上,城乡虽有差异,但同属一个县域范围,有着天然地缘联系,党建联合体基于此,能更顺畅地打破行政与空间隔阂,让城乡党组织紧密协作,为要素跨区域流动奠定基础。从血缘角度,城乡居民本就存在千丝万缕联系,这种天然亲近性使得城乡间的交流合作更易开展。党建联合体借助这一情感纽带,能凝聚人心,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城乡要素流动。除了地缘和血缘因素,党建联合体也是“一盘棋”理念在新时代的新实践,实现了党组织与企业单位、新兴组织和人员的紧密联系,形成了多元参与的治理格局。党建联合体秉持“一盘棋”理念,打破城乡党建工作壁垒,促使各方力量协同合作,为城乡要素流动营造良好的治理环境,更将这种协同优势延伸至乡村治理等各个领域,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组织保障。
从实践逻辑来看,党建联合体契合县域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背景。在组织建设层面,党建联合体化解了各领域党建工作“各自为政”“各顾各摊”的难题。它充分释放党建体制在城乡融合进程中的组织效能,广泛动员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村民群体等多元主体踊跃投身其中,将党建联盟所具备的制度优越性,深度融入“乡镇—村落—家户”的基层治理体系,全方位渗透到城乡“空间布局优化、要素合理配置”的共治架构内,夯实城乡融合发展的组织根基。在资源整合层面,党建联合体积极推动纵向联动与横向统筹。纵向上,实现县、乡(镇)、村各级组织间的紧密协作,将上级政策资源精准传导至基层末梢;横向上,整合资金、人力、技术、信息等各类要素资源,跨越行业、部门界限,搭建起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条块有机融合的区域化党建网络,为城乡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提供坚实资源支撑。在发展成果共享层面,党建联合体以创新的利益共享机制为突破口,打破过往“城市对农村单向帮扶”的输血式困局。通过精心制定公平合理、兼顾各方的利益分配规则,让参与城乡要素流动的每一方,无论是城市企业、乡村合作社,还是普通农户,都能切实从合作发展中收获红利,由此激发各方主动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内生动力,确保城乡融合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以党建联合体持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第一,聚焦产业协同,夯实城乡融合发展经济基础。以党建联合体为纽带,引导城市资本、技术、人才向农村流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共同体。依托党建联合体整合资源,积极促进城市产业向农村地区拓展延伸,通过精准把握产业链上下游的供需关系,实现有效对接,带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激活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深度挖掘农村独特的自然、文化等特色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等特色产业,为城市居民提供绿色、健康的优质农产品以及别具一格的服务体验。第二,深化人才共育,锻造城乡融合发展主力军。以党建联合体为平台,开展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建立城乡人才共享机制,鼓励城市教师、医生、科技人员等定期到农村服务,同时吸引农村致富带头人、返乡大学生等参与城市基层治理。第三,完善保障制度,确保城乡融合发展行稳致远。以党建联合体为机制,完善支持党建联合体发展的政策措施,在资金、项目、用地等方面给予倾斜,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将城乡融合发展纳入党建考核体系,建立党建联合体工作评价机制,定期开展督导检查,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同时,及时总结推广党建联合体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经验做法,选树先进典型,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城乡融合发展的良好氛围。
(作者:张丽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西部农村党建引领发展的嵌入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2BDJ1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